前言:亚太人力资源协会于2012年做了一统计分析,针对企业的员工流失率展开调查,调查显示年度员工流失率不高于18%较好,但也不是越低越好,最低一般不低于8%,处于10%-15%是属于正常范围。
文/原创:李太林导师(中国绩效研究院 院长)
几年前,中国沃尔玛年员工流失率平均约为17.8%,据说是中国流失率最低的非公有制规模企业,因此拿到最受员工认可的雇主奖。
中国有两句古话,一是“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”,二是“千军易得、一将难求”。前句喻示“人员可流动但根基必须稳固”,后句则指明“人才珍贵、关键人才不可复制”。人才流失、人才流动、人才流失
关于员工流失状况,一定要做到以下三点:
一要有度。员工流失是很正常的现象,但要把握好这个度:年度员工流失率不高于18%为宜,但也不是越低越好,最低一般不低于8%,处于10%-15%是属于正常范围。
二要有数。企业无论大小,都要从心中有数到统计有数,最好能细到部门和岗位。因为有了数据支撑,企业才能做出精准的计算和判断。
我有一次去一家企业辅导,当时老板想给员工加薪,问我应该给哪些岗位的员工加、加多少?我说,你先告诉我三个东西:一是哪些岗位是公司重要的岗位;二是哪些岗位员工的流失率比较高;三是每个岗位的人效及所在部门的工资费用率(最近3年的数据)。
三要有固,核心的人才的稳定性必须更高,这是铁打的营盘。这个人才团队不稳,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、制约未来发展。
核心人才的流失率控制在多少比较好?
核心人才的年度流失率控制在12.5%,算法的原理是基于一个管理链条为7-8人,若流失1人,则剩下7人依然能维持团队价值,因此:1÷8=12.5%。
关键人才的人数是怎么算出来的?
按黄金分割比例来计算,
即:1-0.618=0.382
即一家企业约38.2%的人为核心关键人才,其年度流失率不得超过12.5%。
也有的企业的核心人才可能指向中高管理者,如果以八二原理来看,20%为中高管,其年度流失率最好控制在5-10%左右为宜。
对于低增长的企业,员工流失率要高一些,因为很有可能就是因为人员太稳定,丧失了创造力,而且由于老人太多,企业很多变革无法直接和快速落地。对于高增长的企业,人才队伍则要相对更趋稳定,因为人才的复制非常有限,而高速发展的企业绝对离不开稳定的团队,并且要依赖现在人员的稳定带动新人的训练和融入。
如何精确计算员工流失率?
在算法上,可以考虑将员工流失率的计算归为二个维度和三个区间
二个维度:员工整体流失率、关键人才流失率(或保有率)三个区间:员工整体流失率(可以排除试用期内离职的人数)、员工主动离职率(转正后的员工)、员工试用合格率(过试工期后的员工转正的人数比率)
用流失率还是用流失人数作指标?
并非所有情况下都用“率”来统计或考核,对于人数少的企业或部门,在月度统计时,一般用流失人数,更加直观,易于考核激励。而用”率“仅可作为分析和比对之用。
员工流失率计算的具体方法?
员工流失率=一定时期内(通常为一年)离开组织的员工人数÷同一时期的员工人数×100%。
员工流失率=员工流失人数÷(期初员工人数+期末员工人数)×100%
人才为什么不可能复制?
人才团队就象金字塔的结构一样,越是靠近塔尖的关键人才越是难于复制。而且从现实的角度来看,有些复制花费的时间和训练成本太高。
马云在2017年浙商大会上演讲时说道:老板是具有独特特质的人才,他们不是培养出来的,而是具备市场特质、经过无数的磨炼出来的。
一家酒店,要复制服务员很容易,刚从学校毕业的大中专学生,经过几天的系统训练和一二个月的上岗工作,基本上就能达到岗位标准。但是酒店的大堂经理、市场总监、总经理,就不是一二年能搞定的,而且有的经理级人才干了几十年也达不到总经理的能力级别。因为越是核心、高层的人才,越是不可能通过常规手段可以复制出来的。
当然,有的企业为了复制人才下足了功夫。便如格力电器,董明珠非常重要自身人才的培养,每年公司都要招聘数千名应届大学毕业生,然后一步步将他们培养起来。很多格力核心人才都只有一份工作体验,就是自从大学毕业进入格力直到现在。即使如此,格力也不太可能复制出来第二个董明珠。中国也不可能得是另一个马云。
企业的核心人才不可复制或复制难度较大,对于中小企业而言,在人才复制、人才储备方面又不可能投入太多的资源,因此留下并激励核心人才便成为重中之重!